攻坚克难只为百姓生活 ---记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
来源:劳动报 记者:徐文斌 发布日期:2014/5/30
让危险品无处遁形的安检仪器、一秒内便检测出地沟油的检测仪、带有定位功能的胶囊内镜……这些高新科技产品,如今正保障着人们的安全与健康。而我们在为这些科学技术而拍手叫好时,不能不想到他们———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的成员。平日里,他们是三尺讲台上的好老师。而走进实验室,他们又迅速转变成为“研发工程师”。不久前,他们荣获了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称号。让我们来听听这群“光学奇才”们攻坚克难的幕后故事。
反复试验让胶囊内镜不“迷路”
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里,摆满了医学设备;其中还有很多摄影仪器,俨然一副影楼的模样。实验室里,不少研究生正在专心地摆弄着精密的光学仪器,时不时记录下重要的数据信息。光电学院的副院长张大伟教授告诉记者,“CT室”就是著名的定位胶囊内镜的诞生地,而“影楼”则是超快光学的实验室。
胶囊内镜这个小东西许多人并不陌生。在胃镜检查时有了它,患者不需麻醉就能完成胃镜检查。胶囊内镜的前端为透明的球状,里面是一个微型数码摄像机和多盏闪光灯,它可以在漆黑的消化道内拍出清晰的照片。不过,传统的胶囊内镜时不时会“迷路”,导致拍摄一大堆“废片”。
2008年,实验室的负责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教授带领团队,着手改善胶囊内镜容易“迷路”的缺点。精密原件国内买不到,实验室便自主研发。经过反复试验,大家终于开发出一种类似CT扫描仪的“检测床”。病人吞服“胶囊”后躺上去,只要通过对人体无害的体外磁场控制,就能引导“胶囊”精准游走体内。回忆起试验阶段,许多青年教师为了更好地获得数据,争当服药志愿者的画面,张大伟至今仍觉得十分感动。
如今,小小的胶囊内窥镜已经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,在许多大型医院正式投入使用。张大伟自豪地告诉记者:“我们的成果既避免了使用传统胃镜的痛苦,又可以精准找到病灶,帮助医生对症下药。”
“青椒”想要“顶天立地”
万新军是2012年才加入这个团队的一名青年教师。这位清华的高材生之前有丰富的企业研发经验,但真要重拾理论走上讲台,对他而言也非易事。“尽管大学里有过助教的经验,但真的要走上讲台为人师表,我还是花了半年的时间来适应。”每天早上8点,他便要来到实验室准备一天的工作。
郭汉明刚和本科生开完座谈会,回到实验室的他还得继续课题的研究。说起这名由上海理工大学培育出来的“70后”副教授,许多人都会翘起大拇指。“他可是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’的得主。这在我们国内光学研究领域可是前无古人的。”
实验室团队的整体年龄都很年轻,像万新军和郭汉明这样的青年教师,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青椒”。在旁人的眼里,教书育人的工作基石,“青椒”们绝不松手;科研项目中,他们也逐渐唱起了主角。打开这些青年才俊近几年承担的项目册,诸如“主动式太赫兹成像系统”、“分布式光纤扰动及定位传感网基础研究”的课题听上去格外玄乎,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。利用太赫兹技术,实验室正在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主动式人体安检仪,今后有望在机场运用。而依靠光纤扰动技术,他们则可以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。
庄松林说:“我们搞研究的,既要‘顶天’也要‘立地’。”他所说的“顶天”,就是不断深入研究,探索未知的领域;而“立地”,就是研发的产品要足够接地气,使成果能够为社会所用。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,实验室成员们都显得格外有干劲。这几年的寒暑假,许多人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。”尽管工作辛苦,许多“青椒”的脸上依旧充满了斗志。他们说:“这份事业是我们真心热爱的,我们乐在其中呐。”